8月13日,中央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,層面介紹近期出臺的首次“雙貼息”政策,即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。貼息 其中,個人個人消費貸貼息政策此前多地曾有實踐,消費此次是貸利跌破中央層面首次出臺這項政策。除了如何享受、中央有何要求外,層面新政落地后,首次個人消費貸利率是貼息否會再次來到3%以下、借款人到底能省多少利息等成為焦點。個人 按照每一筆真實消費進行貼息 這是消費中央財政首次對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,一句話來說,貸利跌破就是中央“居民貸款消費,國家幫忙還一部分利息。” 政策執行期限從今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,為期一年,其間使用個人消費貸進行消費可以享受1個百分點的貼息。政策到期后,可視實施效果研究延長期限、擴大支持范圍。 政策規定,對單筆消費5萬元以下的,無論購買何種商品或服務,均可按照實際消費金額享受貼息;對單筆消費5萬元以上,用于家用汽車、養老生育、教育培訓、文化旅游、家居家裝、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的消費可以享受貼息,但以5萬元額度為上限來計算。比如,小A從銀行借款10萬元消費貸全部用來買車,其中只有5萬元部分可以享受1個百分點的貼息。 政策同時規定,多筆消費可以疊加享受貼息。小A在政策執行期的一年里,使用消費貸進行過多筆消費,每一筆都可以享受貼息,但在同一家貸款機構累計享受貼息不能超過3000元。 需要注意的是,享受消費貸貼息有一個重要前提,即“要有真實的消費行為”,也就是說,個人從銀行申請到的消費貸,只有實際用于消費的部分才能享受貼息政策,打破了以往對整筆貸款貼息的慣例,精準支持其中用于消費的部分。 “如果借款人使用個人消費貸款用于一些非消費領域,或是其他違規套利行為,這不屬于政策的支持范圍,將無法取得貼息資金。”財政部金融司司長于紅表示。 能省大約三分之一利息 政策規定,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。記者查詢發現,目前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利率整體在3%以上,貼息1個百分點,意味著個人能省下約三分之一的利息。 假設,小B使用個人消費貸款,在政策執行期內花了20萬元用于裝修、買家具家電等消費,假設該筆消費貸款年利率為3%,在沒有貼息的情況下,他全年需要支付貸款利息6000元。新政出臺后,小B能夠享受1個百分點的貼息,最高可節省利息支出2000元。 記者注意到,早在今年3月,金融監管總局曾印發《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》,提出對個人消費貸“提額延時”,隨后多家銀行響應,個人消費貸利率一度跌至2.5%以下。為避免出現價格戰“內卷”,今年4月,監管機構叫停利率在3%以下的個人消費貸。 此次貼息政策一出,消費貸利率是否可能再次降到3%以下?“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,但要看具體如何執行。”某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部門人士告訴記者。 該名銀行工作人員表示,此次出臺的政策是針對每一筆真實消費進行貼息,并非對整筆貸款貼息,因此,單筆消費貼息后可能拉低整筆貸款的利率,但未必會降到3%以下。 另有其他銀行信貸部門人士也向記者表示,這次貼息可能主要惠及規模龐大的中間客群,或者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。銀行方面也需要平衡成本與風險,如果利率過低,會影響盈利,還可能出現信用風險。 前述多位銀行人士均表示,作為一項新政策,銀行給出具體的貼息辦法還需要一段時間,能降多少要看最終如何執行。 確定23家貸款經辦機構實施新政 在具體操作上,借款人按照一般貸款流程進行申請,只需要增加一項操作,即授予貸款經辦機構相關權限,允許其識別貸款發放賬戶或者指定賬戶的交易信息。這樣安排是為了讓銀行等貸款經辦機構能夠識別到每一筆具體消費,從而進行貼息。 在定期收取貸款利息的時候,銀行等貸款經辦機構會直接扣減貼息資金,不需要借款人進行額外操作。借款人可通過短信、手機APP等了解貼息的具體情況。 此外,針對已經簽訂的貸款,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簽訂補充協議等方式來取得借款人的相關授權,借款人也能享受到貼息政策。 此次出臺的貼息政策確定了23家貸款經辦機構,包括工、農、中、建、交、郵儲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;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,分別是中信、光大、華夏、民生、招商、興業、廣發、平安、浦發、恒豐、浙商、渤海;以及5家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,分別是前海微眾、螞蟻消費、招聯消費、興業消費和中銀消費。 “今天早上我還接到一些不在這個政策范圍內的金融機構的詢問,我當時跟他們做了解釋,這項政策這次主要選擇的是全國范圍經營的、客戶規模較大的一些金融機構。”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說。 廖岷表示,經辦機構是政策實施的一線,與借款人距離最近,因此,經辦機構必須要健全信息系統,對消費者的消費信息做到精準識別,確保貼息資金能夠真正用于支持消費。同時,貸款經辦機構對借款人授信時,要基于借款人的真實需求和信用狀況,不得借貼息政策誘導消費者進行借貸。 在貼息資金監管方面,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、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表示,此次政策的執行情況將被納入日常監管,適時對貸款經辦機構貼息資金的申請、撥付、清算等情況開展核查,防范貼息資金套取挪用風險。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