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(右一)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前與當地民眾合影。把民受訪者供圖
在巴黎街頭,族服一位中國女孩頭戴綴滿銀飾的飾外瑤族頭冠,身著刺繡精美的國街國潮民族服飾,從盧浮宮門前緩緩走過,頭新清脆的穿到飾響伴隨裙擺搖曳,引來路人頻頻駐足圍觀、把民拍照驚嘆。族服“這是飾外電影造型嗎?”“是哪個國家的服飾?”面對好奇的追問,女孩微笑著一一作答。國街國潮 她叫小明,頭新本名蘇曉玲,穿到出生于2000年,把民是族服一名活躍于抖音的內容創作者。這并不是她第一次身穿民族服飾走上街頭。從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廣場,近年來,她一次次穿梭于各國街頭,以服飾和影像為媒,講述著中華非遺之美,吸引超200萬粉絲關注,也回應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關心的一個問題:非遺如何“潮”起來?Z世代又能為此做些什么? 小明最初是一名校園生活博主。2021年,她受邀參加云南的采茶節與賽裝節,看到阿媽們身穿民族盛裝,唱著族語古歌,自豪地展示著自己的民族,那一刻,她被深深打動。“很多人說非遺離我們很遠,但當我站在人群中,看著阿媽們走過,忽然就很想把這些‘美’記錄下來,讓更多人看到。”小明說。 于是,她決定轉向非遺內容創作,讓更多人像她一樣,“因為看見,而愿意了解”。 她選擇聚焦的,是短視頻平臺上相對“冷門”的創作領域——民族服飾。在小明看來,這些服飾不僅色彩斑斕,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:苗繡的花鳥圖騰、傣族的水紋裙擺、瑤族頭飾上的龍鳳意象……每一套服裝,都是一部工藝書。 而想要呈現這些美,卻遠非“穿上即拍”那么簡單。由于許多民族服飾都是由村民自制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工制作,小明常常需要提前幾個月聯系借服渠道,協調時間和運輸。有時,為了還原某個民族支系的傳統穿戴方式,她要查閱十幾份文獻、反復比對圖像細節,還要多方請教族中長者,確保形制和搭配的準確性。 “比起拍視頻,前期的準備才是最花時間的。”她坦言,“有時候一個頭飾就能研究好幾天。” 拍攝當天,小明往往要穿著重達20斤的服飾,在戶外一站就是幾個小時。曾有一次,她帶著彝族的圓筐形頭冠趕飛機,在機場安檢時被誤認為攜帶“金屬籃子”,一度引發圍觀,成了拍攝之外的趣事插曲。 在不斷摸索中,小明的視頻內容也逐漸從“驚鴻一瞥式”的服飾展示,拓展為更具深度的文化解讀。視頻內容除了變裝過程,還加入民族介紹、工藝說明、節慶背景,有時也會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出鏡講述,讓非遺不僅“好看”,更能“聽得懂、記得住”。 身為Z世代的一員,小明想用年輕人的方式解讀傳統——不止于還原,而是用“加法思維”構建多元表達,著力創新與融合:她曾把苗族的魚尾裙和皮影結合在一起,打造出既有傳統味道、又富有戲劇感的造型;在以打鐵花為主題的視頻中,她以畬族“鳳凰裝”作搭配,寓意鳳凰在烈火中獲得新生,也象征著中國文化生生不息;還有一次,她化身為“剪紙娃娃”,身穿紅裙,發飾上點綴著剪紙紋樣,在年節布景中扮演“走進現實生活”的剪紙形象,營造出濃濃的節慶氛圍。 隨著作品熱度提升,小明開始嘗試將中國民族服飾帶出國門。在法國、意大利、捷克、韓國等地,她曾身著各類民族服飾走上街頭,并記錄下當地人們的反應。當她身穿廣西盤瑤傳統服裝在盧浮宮外拍攝時,一位當地退休教授一邊觀看一邊感慨“應該把這件衣服送進博物館展出”。 這種跨文化的互動,也給了小明新的體悟: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可以跨越語言和國界的,許多外國觀眾對中國非遺的興趣甚至超過她的預期。“只要你穿著它走出去、講出來,就會有人愿意聆聽。”小明說。 “我們Z世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,也是文化自信的傳承者。”展望未來,小明希望通過自己的短視頻,讓更多觀眾了解民族文化。 “當民族文化能夠以更日常、更自然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,比如大家會戴著彝族銀飾逛商場,背著苗繡挎包去上班,就說明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進一步提升了。”小明說。(楊 寧) 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(2025年05月19日?第?07?版) ![]() 責編:盧思宇、李萌 |